学校新闻
首页 > 学校新闻 > 正文
首页 > 学校新闻 > 正文

赓续大别山精神 话剧《董必武》在武汉传媒学院大悟校区燃情上演

2025-11-19

(记者 岳金松 )巍巍大别山,红旗耀初心;红色大悟地,精神永传承。这片创造了“二十八年红旗不倒”革命奇迹的土地上,11月18日迎来一场跨越时空的信仰对话——武汉传媒学院大悟校区隆重启动“从大悟出发——赓续大别山精神红色行动”系列活动。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大型原创话剧《董必武》作为活动核心亮点,在校区T2露天剧场重磅上演。这场由大悟县人民政府主办,武汉传媒学院、武汉人民艺术剧院联合举办的红色盛宴,以艺术为纽带实现红色基因与传媒教育的深度融合,为现场师生带来浸润心灵的精神洗礼,让大别山精神在青年心中扎根生长。

本次活动由大悟县人民政府主办,武汉传媒学院、武汉人民艺术剧院联合承办。大悟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高飞、大悟县委宣传部部长叶华敏,武汉传媒学院校长王爱民、党委副书记、纪委书记蒋萦等领导出席活动,与师生共同探寻红色记忆、感悟精神力量。

活动伊始,与会领导共同参观了位于校区图书馆一层的“从大悟出发——赓续大别山精神”主题展。该展览由校党委宣传部深度策划内容、设计学院倾力打造空间,以“课程铸魂、实践创作、社会传播”为清晰脉络,全面展现我校在红色文化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。在“思政课程 铸魂育人”板块,“课堂教学+实践研学”的双轨模式格外引人注目,生动展现思政教育从书本走向现场、从理论落地实践的创新路径;“课程思政 融合共进”板块则聚焦各学院专业特色,呈现挖掘课程红色元素、实现“学专业、传红色、育新人”的融合实践;“弘扬成果 精神远扬”板块记录了学校联合地方政府与兄弟院校,推动红色文化成果从“校园创作”走向“社会传播”的坚实步伐。整场展览以“红色传承·青春担当”为核心,引导师生更深刻地理解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,更坚定地扛起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的使命,培养出一批又一批“政治坚定、业务精湛、作风优良”的传媒人才,让红色声音在新时代持续回响。

在话剧演出前,武汉传媒学院校长王爱民发表致辞。他指出,大别山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宝贵精神财富,而大悟作为红色热土,正是这份精神的重要孕育地。作为大别山精神的重要缔造者与培育者,董必武曾在此播撒革命火种,1923年至1924年先后组织建立中共黄安、麻城工作组,为当地革命斗争奠定坚实基础。他表示,学校扎根大悟办学,始终以传承红色文化为己任,致力于培育既掌握专业传媒技能,又深植家国情怀的青年力量。希望引导学生不仅会讲中国故事、大别山故事,更能读懂故事背后的精神密码,带着责任与担当成长为新时代优秀传媒工作者。

随着幕布拉开,话剧《董必武》以恢弘的舞台呈现将观众带回风雨如晦的革命年代。这部国有文艺院团精心打造的作品,以1947年董必武在上海周公馆被军警包围48小时的惊心动魄经历为核心线索,巧妙穿插“托孤救孤”“虎口脱险”“长征情怀”“舌战群魔”等人生精华片段,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,勾勒出这位从晚清秀才历练为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生命历程。演员们精湛的演技生动诠释出董必武“一颗红心拿不去,头断血流不投降”的革命气节,这种精神与大别山精神的灵魂内核高度契合,深深打动在场每一位观众,现场掌声此起彼伏。

演出尾声,全体演员在舞台上庄严重温入党誓词,激昂的《国际歌》旋律响起,歌声与观众的掌声、心声交融,在露天剧场久久回荡。不少师生热泪盈眶,纷纷表示在这场沉浸式体验中,不仅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,更深刻理解了大别山精神的丰富内涵。

此次红色行动以传媒为桥梁、以艺术为纽带,精准实现了红色根脉的传承、专业赋能的创新、青年担当的彰显与校地共建的深化。它不仅为师生呈现了高水平的艺术盛宴,更让大别山精神从历史深处走来,成为滋养青年成长的精神养分。未来,我校将以此次活动为新起点,持续深化红色文化教育,携手社会各界搭建更多传承平台,打造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的“武传样本”,引导青年学子从红色精神中汲取力量,让大别山精神在青年一代中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,为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注入青春动能。

大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周耘芳、大悟县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管委会副主任付波、大悟县融媒体中心主任江燕兴,武汉传媒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高丹、大悟校区综合管理中心主任赵鹏超、融媒体中心主任乐毅等一同出席活动。

(稿件图片由融媒体新闻中心提供)

下一条:我校创排《1946·中原突围》沉浸式红色实景...